10月6日,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西安城墻長樂門莊嚴肅穆。 本報記者 杜瑋攝
西安城墻東南城角宛如一幅油畫。 本報記者 杜瑋攝
10月6日,無人機拍攝的西安城墻東北城角。 本報記者 杜瑋攝
西安城墻。西安城墻管委會供圖
10月6日,無人機拍攝的西安城墻永寧門。 本報記者 杜瑋攝
環城公園環境優美,許多西安市民會來此鍛煉。 本報記者 杜瑋攝
《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演出現場。 本報記者 趙茁軼攝
西安城墻上的“國風機甲”正在與游客互動。 本報記者 趙茁軼攝
趙茁軼
漫步于歷經千年風雨的西安城墻,仿佛行走在歷史與現代交錯的中轉站。這座歷經歲月滄桑,矗立至今的城墻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世人講述著它的故事。
西安城墻始建于隋,擴建于明代,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時光流轉,雖然被光陰刻下斑駁的痕跡,但它依舊不改雄偉壯觀的本色。
環繞古城13.74公里的城墻,一步一景,猶如一枚被拓印在古都西安的華美印章。含光門是西安城墻“最年長”的部分。西安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館長郭柱社說:“這段城墻中包含著1400多年前我國古代政治、軍事、工程技術等方面的文化信息?!?/p>
今天,完整貫通的城垣與現代城市生活相融共生,西安城墻正講述著“活的歷史”。圍繞城墻、護城河、環城公園、順城巷,西安城墻管委會實施的整體保護和綜合改造使西安城墻的面貌煥然一新。
清晨,永寧門的吊橋緩緩放下,金甲武士從城墻內闊步而出。不少游客漢服飄飄、花鈿灼灼,與千年古都浪漫相約。年輕人在城墻上跑步、騎行,用青春活力向古老城墻致敬。
晌午,城墻下的環城公園里,頭發花白的老人三五成群,唱著秦腔。秦人鏗鏘的聲音伴著二胡、鑼鼓回蕩在綠樹青草間。這里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所,住在城墻根下的人們將其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傍晚,“落吊橋!開城門——”伴隨著雄渾大氣的音樂,“華服侍女”掌燈開道,“文武百官”出城相迎,接引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進入城門,邂逅千年前的盛唐。跟隨“鴻臚寺卿”的指引,游客途經月城、甬道,抵達甕城。這里以舞為媒,以城為景,讓在場觀眾回到了那個奇幻迷人、燈火璀璨的長安。
穿過悠悠歲月,從擔當軍事防衛的堡壘,到市民休閑娛樂的勝地,從莊嚴肅穆的威嚴象征,到為八方賓客敞開的“禮儀之門”,得益于一代代城墻守護者的精心呵護。西安城墻管委會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文物保護方針,經過持續的探索與實踐,秉持“最小干預”原則,逐步構建起系統性、科學性、富有西安城墻特色的預防性保護體系,明確了預防性保護理念。
西安城墻,守一方土地,護一城百姓。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穿越時光的軌跡,見證著連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古絲綢之路起點對外開放的旋律流暢動聽,西安城墻在光陰流轉中,悄聲訴說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昭示著新時代的文化融合之美……
編輯:呼樂樂